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器,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倭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罗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一座抗战时期仅仅存在8年的名校,却成为了一个永远的传奇,一个至今,令无数文人们心驰神往的极乐圣地。
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精英,从北方至长沙,又从长沙奔赴西南边陲昆明。
从抗日战争大后方,到缅甸战役前线。战火里生存的学校,其艰难可想而知。但西南联大不只培养出多人才,还为战场上输送多人。
更重要的是,西南联大的精神,恰恰是现在这个浮躁、排他的社会,人们所欠缺的。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卷首,冯友兰所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用精简的话语,道出了西南联大精神。文中还提到4点西南联大值得纪念的事:
1、西南联大8年,与抗战年份相同;
2、自古文人多相轻,学风各异的三校,却能紧密合作;
3、兼容并包的精神、学术自由的风气,让“民主堡垒”永远为人怀念
4、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第4次“南渡”,不同于之前屡次失败,首次成功光复中原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是西南联大文史哲三方面的大师公开课。
不只是一套通识教育的教材,为我们提供权威专业的知识。
更是向我们提供一次契机,了解西南联大的学术风貌、教育教学风采。
我们来看看,已成神话的西南联大,到底有什么魔力?
以《西南联大文学课》为例,收录了六位先生的文章和讲义,包括
/p>
中小学课文常客朱自清
高校教材《中国文学史》的主编者游国恩、萧涤非
讲课连工科学生也慕名来听,座无虚席,窗外都站满人的罗庸
写出《七子之歌》的革命战士闻一多
学贯中西、视野开阔的浦江清
编排是按文学史的顺序,从先秦诸子、诗经楚辞,到明清小说等。
可以当文学史来读,也可以单独拎出来研究。篇篇是大师讲评,都是不注水的干货内容。
但读起来并不枯燥,不是千篇一律的讲义,而是教授们的心血结晶。
联大教授众创新都以讲自己的教材为荣,讲现成的教材教科书为不光彩,这也是其他大学稀见的。
作为曾考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两次失败的考验狗,虽被拒之门外,但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史,始终有特殊情感。
《西南联大文学课》给我一种熟悉而陌生的感觉。熟悉在于,文学史的内容,大致共通;陌生就在于新意,细节新、讲述方式新。
《西南联大文学课》部分内容是节选,虽不完整,但还是能体现出西南联大的教育教学风采和各具特色的名家风格。
部分内容保留时代特色,半文半白。这部分需要对古文阅读有一点基础,但其实也不难。毕竟,只要不是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我们初高中都接受过文言文阅读训练,这种程度的古文阅读还是轻松的。
另外,读书的时候,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了解到一些,从前不那么熟悉的文化名人。
西南联大的这些老师们,在学术和人品上,都令人敬佩和感动。
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过如此。工作忙碌,熬坏了身体,仍然一心扑在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上。
清华双清朱自清死于胃溃疡,浦江清死于十二指肠穿孔。
游国恩暮年抱病主持修订《中国文学史》,萧涤非古稀四处走访编《杜甫全集校注》。
病痛和体弱,阻挡不了学者们追求学业和真理的脚步;贫困和战火,阻挡不了师者的传道解惑之心。
下面就具体说几个《西南联大文学课》中我感兴趣的篇章,从文字里,感受西南联大遗风。
1、朱自清讲诗经
提到朱自清,通常有印象的是他的散文。毕竟《背影》《春》等都是从小要背诵的课文,很多人的学生时代,都常为这个名字头痛。
朱自清先生非常热爱古典诗词,年在清华任教时,已经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所以,他的散文中,我们能看到诗的意境。
诗经“比兴”的分别、“兴”的涵义,就是由朱自清率先定调的,沿用至今。《西南联大文学课》收录了朱自清年在西南联合大学讲诗经的篇章。
诗经从民间歌谣起,到贵族记录,再到有了政治含义。
《诗经》的政治教化含义,不是自带的,而是后人“断章取义”、“断句取义”。
所谓的“诗言志”也是如此。以子太叔为例,他在宴席上,用《野有蔓草》这首讲男女私情的诗,表示欢迎。截取的就是最后两句诗义。
后来,孔子、毛氏和郑玄,又将断章取义的功夫,发扬光大。又发展出了“以史证诗”,用史说,倒推诗义。
文章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对这种现象多少有些无奈,但并无明显贬义,还是更像客观陈述“诗经”的发展。
最后,详细说明了赋比兴的含义。
朱自清讲课的风格,跟他的散文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严谨而平易近人,读来通俗易懂,自然舒服。
2、罗庸讲建安七子
罗庸是蒙古族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专家,擅写诗词骈文。曾为西南联大填写《满江红》校歌。
罗庸先生是温文尔雅的形象,有传统儒生气质。讲课生动活泼,富有激情。有时课讲到半夜,学生也舍不得走。
“讲建安七子”这篇是半文半白的文章,短小精悍,讲评了魏晋建安时代的一批作者。
首先说清楚,建安七子是个伪命题。
同时代具有类似文风和类似水平的作者,其实有一群人。
“七子”相互间也并不是全有交情,孔融和王粲,从生平事迹来看,就很难有交集。而且孔融水平也不够,是硬凑上去的。
然后,分别简短讲评陈琳、王粲等七子,以及其他几个同类作者,包括杨修、吴质等。
3、浦江清讲明清文学之金瓶梅
《西南联大文学课》收录了浦江清讲宋元和明清文学的内容,占全书几乎一半篇幅,可见对其重视程度。
浦江清在年和年,曾两次在西南联大任教,除了学术成果外,还留下了不少逸闻轶事。
带着烧饼,到图书馆备课,忘了时间,被锁在馆内;
身体不好,有时要卧床工作,甚至把研究生叫到床前指导,但在课堂上,就变另一个人,很有精神。
诸如此类的事件,红烛血泪,师者匠心,令人感佩。
浦江清先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近30年。擅长文史考证,喜欢从一般学者容易忽略的细节入手,钻研学问。后期,更注重善用前人成果,为己所用。
浦江清讲金瓶梅是节选部分,结合前人对金瓶梅的研究和评价,增补一些细节,再融会贯通。把金瓶梅的地位、优缺点、艺术特色等讲得很清晰。
浦江清讲“全书除武松的出现不关重要以外,没有一个正面人物,都是些极丑恶的人物。”
全员皆恶人!一帮典型反派,组成的却恰恰是当时的真实社会。
从丰满又多样的人物形象为切入口,讲到《金瓶梅》的现实性。
艺术成就和缺点两小节,采用罗列体,清晰明了。
小结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除文学课外,还包含陈寅恪等4位教授的国史课,冯友兰等3位教授的哲学课。文史哲单独成册。
读这套书,可以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与学界大牛们跨时空交流。更重要的是,感受已成传奇的西南联大遗风,探索其精神。进而,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
我从《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中,读到了民主、包容、自由和坚韧等等,见识到了抗战年代的文人之光。
在这个浮躁功利的社会,多少人还沉得下心,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物,并付出不懈努力;
在这个动不动就争吵、相互攻讦、口诛笔伐的社会,我们该记得,包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比特立独行,更伟大。
西南联大的精神,不应成为被尘封的历史或追忆。而应时时翻看,提醒我们曾拥有的辉煌,也指引我们向正确的方向努力前进。
对这套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现在还有优惠券,别忘了领券。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共3册)(诸子百家之后,又一场思想文化的盛宴!)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