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病穿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总是想说服人,却不愿被人说服你可能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白癜风疗效好的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m/

国家博物馆讲解员袁硕,在书店读到本欧洲史,书中提及“公元年。”公元年……是中国的什么朝代来着?袁先生嘀咕出声。旁边一位大叔凑过来:是宋朝。袁先生想,北宋赵匡胤黄袍加身,跟这差了年!大叔又添了一句:是大明。袁先生失笑:朱元璋大明立国,跟这差了多年。

这位大叔,你明明毛也不懂,怎么就敢瞎掰?算了,自己去查书。这一查,袁先生差点尖叫起来,人家大叔说的宋朝,是中国南北朝时代的南朝宋。大叔说的大明,不是朝代,而是年号。

袁硕先生的表现并不奇怪。大多数人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在一项针对大学教授的调查中,94%的人都认为自己比同事更出色。可见,我们普通人所知道并坚持的主见,并不总是正确的,也是需要变通的,也要允许被说服。

《允许被说服》就是这样一本从接受者的角度看待说服的书。本书从生理学和社会学根源说明了不愿受他人影响是一种本能,它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而善于变通,允许被说服,反思不同观点,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选择。允许被说服又不失威严的具体方法有三种:逆向思考、灰度思维、换位思考。

本书作者艾尔·比坦帕里,是美国著名的企业管理顾问,其客户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等等,被誉为新生代的管理思想家、现代管理思想领域的领军人物。

作者进行了长达三年的研究,阅读了大量书籍文章,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分析了众多成功者的行为和思考方式,得以成就本书。读过此书的《影响力》作者西奥迪尼说:长期以来被说服的益处被人们低估了。如果不是此书,恐怕再也没有人知道被说服的益处了。

01“感应抵触情绪”是我们固执己见的根源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病人不吃不喝,说自己是尸体。不管精神病专家怎样解释,都没用。一天,医生问病人:“尸体睡觉吗?”病人答:“肯定不睡呀,尸体的所有机能都停止了。”这时,医生拿出一根针,把病人扎出血了。病人震惊地说:“真没想到,尸体会流血!”

或许,我们有时候,不是故事里的医生,而是那位病人呢。是的,站在某个角度,我们都是“病人”,我们也要听医生的话。

根据科学研究,我们之所以拒绝被人说服,害怕因为质疑自己的观点,而被贴上“没主见”、“墙头草”的标签,是来源于生理学及文化的局限性。年,社会心理学家杰克·布莱姆提出“感应抵触情绪”这一概念。简单说就是人们感到自己的行为自由受到威胁时,便会不由自主地抵触。

比如我们去买衣服,想试试一件红色的。可是导购觉得白色的更适合你,于是说:“您穿白色的更好呢。”有些人可能会听从建议,而有些人却会不自觉地认为导购是多管闲事。倘若你是后者,根据感应抵触理论,你一定会维持原判吧。这时候,我们思维的局限性就出来了。你不仅非常反感导购的建议,而且会坚持原来的选择。尽管你之前并没有觉得红色有多么好。但是,你觉得受到了挑衅,你现在非买红色不可了!

发现没有,你一直狠狠坚持的有主见,结果跳入了“感应抵触情绪”的坑,被人牵着鼻子走,早已改变了你的初衷,还一点儿都不自知。那么,你是不是会问,固执己见确实有问题,那允许被说服,又有什么优势呢?

02允许被说服,决策更准确

允许被说服,换句话说,就是面对新的证据,仍然愿意并能够调整自己想法的能力。医院里验光。验光师让你比较两片透镜哪一片更清楚,然后留下清楚的,又换一片新的,作比较,如此反复。验光师慢慢提高透镜度数时,你的视野越来越清晰。同理,善于变通的人,就有这种能力。他们不断对事物进行评估和测试,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因此他们始终在优化自身的决策能力。

常言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知道,好与坏、优与劣,清楚与迷茫,都是在对比中显现出来的。买东西都要知道货比三家,做决策更要优中选优。

过分坚持主见,寻求自由,是生理学和社会文化的局限性,它是一种本能。而允许被说服,尽可能多的接受信息,灵活变通,才会克服我们与生俱来的缺陷,真正掌握主动,从而提升更加准确的决策能力。

03怎样才能允许被说服,有什么具体方法?

允许被说服的优秀人才,他们身上有3种思考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允许被说服的第一种思维方式是逆向思考。

我们都知道,支持自己,很容易,但要反对自己,这就难上加难了。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你要说自己是一个好人,你也许能找到种方法,但让你承认你是一个坏人,你恐怕连一两点说法也找不到。我们很难看到反证,甚至视而不见。这缘于“证实性偏见”,是一种人类行为中极为强大的本能力量。

成语疑邻盗斧,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什么叫“证实性偏见”。一个人以为是邻居偷去了他的斧子,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贼。找到斧子后,怎么看邻居也不像贼了。这就是典型的证实性偏见:从结论出发,然后找寻能够支撑该结论的理由。所以说,要克服证实性偏见,就要具有反向思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向思考。

逆向思考能力,对于现实工作非常重要,比如科学家沃伦发现幽门螺杆菌的过程。一开始,沃伦也不能肯定,他将切片结果给同事们看,很多人总是反问他:“之前为何没人提到呢?”可沃伦不是“之前”,他采集了许多样本,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有这种细菌的患者,几乎都有胃溃疡。

但是他的研究成果遭到了强烈反对,胃里可是高浓度盐酸啊,细菌怎么能生存呢?幸运的是,有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细菌学专家,在自己的实验室中重复了沃伦的实验。这一研究成果最终在世界权威的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沃伦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细菌早就存在,证据就在那里,为什么只有沃伦才能观察到呢。因为沃伦的脑海里一直充斥着反思性推理,他愿意承认自己的迷茫,敢于质疑已有的标准认识。从科学的源头出发,深入研究证据。如果沃伦不善于逆向思考,而是一味遵循现有结论,这一医学发展不知道又要推迟多少年。

允许被说服的第二种思维方式是灰度思维。

我们少年时,看书也好,看电影也好,永远给人分两类:好人和坏人。其中原因在于人类倾向于用二分法思考,也就是非黑即白。

光学上有一个理论:颜色是人类对于光谱组成的感觉。也就是说,颜色是主观的。如果你可以分辨出两种颜色,那它们就是两种颜色,如果你分辨不出两种颜色,它们对于你来说都是一种颜色。这取决于分辨能力。

所以,要想准确、清晰地认知世界,我们就得学习灰度思维。灰度思维是如何运作的呢?我们来看看数学家贝叶斯独创的游戏:

在平面上滚动一只球,它可能停在任何位置。而你要背对它,猜出其确切位置。你只能请别人滚动另一只球,告诉你与第一只球的位置关系。投球数量没有限制。贝叶斯认为,重复次数越多,越能推测出球的准确位置。当然,我们无法百分百确定球的位置。但是多投出一只,把握就会更大。最后,我们将会无限接近准确。

这个关于概率的游戏可能不够吸引你,但是它呈现的思维过程却很重要。我们对事物的主观观点,就好像对目标球位置的推测。随着新的证据不断刷新我们的观点,会提高观点的准确性,这会给我们带来更近距离探索世界的机会。

灰度思维让我们认识到世界并非是绝对的,我们应该根据新的信息进行思考,改变观点。这时候我们会像一个高明的法官一样,只认证据,而不会受本能控制,除了真相,没有什么能左右你。正如这句哲言:让证据这股风将你如叶子般吹拂,让你没有任何方向。

允许被说服的第三种思维方式是换位思考。

说到换位思考,似乎人人都懂,但是不是人人都会应用呢?不见得,因为从生理学来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总希望花最少的精力办成最多的事,我们才懒得管别人怎么说。所以,换位思考,强调的是:愿意并且能够做出改变。我们应该让执行意向,也就是我们的目的,为我们所用。

有这样一个好玩的段子:沙僧是个细心的人,这天,他整理孙悟空的内裤,发现后面有个洞,然后就耐心的缝了起来;第二天,发现又有个洞,于是又补了起来;第三天依旧还是有个洞,正当他拿起针线时,猴哥过来,一脚踹飞沙僧……你TMD把洞缝上了,请你告诉我,猴尾巴搁哪儿?

可以说,换位思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非常有用的武器。你若是领导者,将权力和换位思考结合起来,便能产生协同效应。你若是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才会明白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你若是妻子或丈夫,如果不懂换位思考,互相包容,如何拥有美满幸福?

马克思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愿意并且能够做出改变,我们才能接纳别人的思想,允许被别人说服,成全他人也成全自己。

04什么样的允许被说服,让我们更有主见?

一个真正有主见的人,除了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有时甚至需要亲手毁灭它。

早在90年代末,巴诺就投资了一家研发电子书的小公司。可巴诺一直不慌不忙。他们的首席执行官说道:“纸质书的价值是不可能复制到电子书的,而且现在甚至今后几年电子书市场都会很小。”销售商也说:“只要电子书市场打开了,我们就会回来投资。”

只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他们碰到了亚马逊,碰到了贝佐斯。年,贝佐斯突然宣布让凯塞尔接管电子书板块。凯塞尔是他最信任的高管之一,负责亚马逊的核心业务——图书销售。

为保证凯塞尔能够大展拳脚、不被束缚,贝佐斯让他停止负责图书业务,出任亚马逊新成立的数字部门的负责人,并对他寄予厚望。“我希望你能让所有的书商丢掉饭碗。”贝佐斯说,“我也希望你能‘毁掉’自己之前经营的业务。”

贝佐斯没有被动等待别人告诉他偏爱的观点是错误的,他选择亲手杀死自己的至爱——纸质书业务。亚马逊及其Kindle电子设备独霸电子书产业,年销售额占全美65%。贝佐斯和巴诺的对比,告诉我们:杀死你的至爱,摒弃偏爱的观念意味着牺牲,对于决心成长的人而言,这种失去是有意义的,它能服务更高的目标。

那么,真正的有主见就是允许被人说服,越容易被说服就越好吗?

有这样一个案例。博客还没有流行的时候,一个程序员就想到做一个程序,让人们可以轻松发布文章。可以想象,这个事儿非常具有商业价值。很快他就做出雏形了,但是他没有先投放市场,采用迭代的办法升级,相反,他想改进算法,让这个软件体验更好,结果一不小心花了好几年。等他做好,市场上同类产品格局已定,真是黄花菜都凉了。

可以说,这个程序员的问题在于完美主义,害怕犯错,结果错失良机。研究表明,允许被说服的人总是想找到最佳决策,却常常忘了其中付出的成本代价。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边际收益递减”,是说在决策质量里,信息越多其产生的增量值逐渐减少。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善于变通、允许被说服的领导者为确保决策准确性,一天一小会,一周一大会,一开几个小时,分析讨论争辩,再分析讨论争辩。作者毫不客气地把这种会议称为大规模中断性武器。

再比如,我们都参加过所谓60分万岁的考试,可能稍微投入精力就能及格,但你若想拿高分甚至满分,你花费的精力可能要成倍增长了,还不一定成功。这就是边际递减,当然我们不是在这里鼓励投机取巧。而是说明,一个具备允许被说服的素质的人,尤其是痴迷于探寻真相、追求绝对精确的完美主义者,应该经常问自己:值得吗?

一个真正有主见的人勇于承认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永远存在盲区,需要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而不合时宜的主见即使是我们的至爱,也要亲手毁灭它,迎接新的方向;真正的有主见不是无休止地允许被说服、追求绝对准确,而是要考虑边际效益的影响,把握尺度,当机立断。

允许被说服,绝非是让我们认输,而是突破本能,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善于运用逆向思考、灰度思考、换位思考,从而做出更正确的决策。

当今,很多人追求领导力、影响力,强调自信、信念、坚持,鼓励创业,打造品牌,孵化IP,都想拥有自己的粉丝、追随者。所以,教我们如何说服别人、领导别人的理论越来越多,当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这些技巧或秘诀时,我们是否忘了一件事:会不会我才是那个需要被说服的人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