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中,路遥先生是最值得尊重的一位。不仅仅因为他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他是用生命来写作,以至于劳累过度,生命永远定格在四十二岁。路遥先生的英年早逝,对中国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来说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路遥先生不算是高产的作家,他的作品存世量并不多。正因为如此才显得弥足珍贵,代表作除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之外,还有《人生》,这部作品一经发表便引起巨烈轰动,全国上下都在讨论书中的人物。有的人骂高加林是当代“陈世美了,放着巧珍这么好的姑娘不要活该被黄亚萍抛弃。也有的年轻人为高加林辩别,他和巧珍根本不合适,高应该大胆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爱情。还有人想知道高加林以后的生活怎么样就强烈要求作者写《人生》的续集,可见当时这部作品火到什么程度。笔者那时候还小,还在读小学,我是利用中午放学回家在收音机里听的。不过因为年龄还小,老实说印象不是很深,只是觉得我家大哥很像高加林,我大哥也是读高中时学习成绩不错,邻村的一个女孩子喜欢我哥(她还去过我家呢),不过我哥没有考上她却考上师范两人就没有结果了。后来我哥高中毕业到村里小学当代课老师,结婚成家,再后来课也不能代了,最终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路遥,当代最值得尊重的作家之一。作家因作品而出名,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路遥先生笔下的高加林很多时候就是写他自己,这也是我多年以后全面了解路遥时悟到的。路遥先生年轻时当过代课老师,也插过队,当过县“革委会″副主任,后来经推荐就读延边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当过报社编辑,以后就专门搞创作了。路遥前后也有两位妻子,与书中的高加林相比较,不能不说是巧合了。其实,在很多男人心中都有两个爱人,一位是理想中的灵魂伴侣,另外一个是现实中同床共眈的妻子罢了。
伟大的作品值得终生来读,因为随着阅历的丰富,不同时段读会有不同的感悟,收获也不同。时过境迁,如今再次重读《人生》,又对主人公高加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高加林是一位“复杂″人,他高大帅气,干净整洁,又是读书人,肚子里有墨水,不甘命运的安排,积极上进,工作充满激情,虽然家里穷,但这并不影响黄亚萍喜欢他,更不用说没有读过书的巧珍姐了。但是同时,高加林的性格也是矛盾的。一方面痛恨走后门,另一方面当自己也通过走后门才能到县里他却坦然接受;一边追求纯洁的爱情却在现实利益面前选择投降,绝情地拋弃了巧珍,最后落得自己像小猴子下山一样,双手空空地回到生他养他的黄土地。
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人世间的路有千万条,每个人的人生之路也各不相同,想想高加林的路,再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不禁感慨万千,更增加了对主人公的理解与同情,难道是惺惺相惜吗?我的童年回忆起来也是充满辛酸,父亲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因为家中孩子多(我有三个哥三个姐),母亲基本不能下田干活,大姐二姐早早出嫁,大哥读到高中毕业,父母使劲地供他读书也没考上大学,只好给他娶媳妇分家另过。大哥下面还有三姐,二哥、三哥和我,偏偏我们读书都很厉害,三姐读到五年级毕业老师去我家几次也没劝动,她把机会让给了三个弟弟。从我记事起一直到小学四年级,我们家很少吃白面馍,每到寒暑假快开学时父亲就发愁,几乎把全村都借遍了,叔叔伯伯们多次劝父亲不让我们上学了,父亲就是不听,仍然咬牙坚持着,直到二哥一九八八年考上河南大学,他是我们村第三位大学生。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二哥大二那年,父亲得了严重的胃溃疡,不要说下地干活了,连吃点饭就疼得厉害,家里实在撑不下去了,父亲看病又要钱,又没有人干地里活,二哥就找我们商量怎么样,当时三哥读高一下学期,我读初三,无奈之下三哥不读了,跟着大姐夫到北京学做水暖工,他把上学机会让给了我,那一年,三哥十六岁,我十四岁。
一九九四年,对我们家是喜忧参半的一年,喜的是二哥考上了研究生,忧的是我高考差几分落了榜。没办法我只好选择复读,其实我知道家里实在没有钱了,因为高中三年基本上是已经出嫁的三姐在供我读书。正当我奋力苦读准备来年再考时,堂嫂(当时她是村里的会计)问我父母让不让我去当兵,开始母亲死活不同意,后来听说部队有吃有穿,过两年还能考军校,父母才点头默认,怕我不同意,给我报了名才告诉我。就这样,我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地穿上军装,去了祖国的大西北开始了军旅生涯,临行前,我带走了高三的所有复习资料。
新兵连生活。新兵连的生活充满新奇而且刺激,艰苦的三个月军训后我们进入了教室学习专业理论(我是航空机务兵),半年后我拿到优秀学员又以学兵班长的身份分配到兰州军区航空兵某师任无线电员,开始了真正的连队生活。下连队不久,我又去参加兰空文体骨干培训,年底被评为优秀士兵,过完年三月份就和其他战友去参加文化补习,然后考试,一切都很顺利,似乎胜利就在眼前。
然而命运又给我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当我完成文化补习后却因身体一点问题被刷了下来,我的军校梦像一个美丽的肥皂泡一样瞬间破灭,和我同去补习的四位战友都顺利的进了军校,而他们当年的高考成绩差我一大截。真是祸不单行,九八年又恰逢部队机构精简,裁军30万,想转志愿兵的最后一点希望也破灭了,于是我选择了退伍回家。
当年的退伍合影。像高加林一样,年轻气傲的我哪里甘心留在农村,第二年春节刚过不几天,我就和堂弟来到了遍地都是黄金的广东打工,可现实总是那么残酷,刚开始我当过保安,卖过菜,当过仓管员,一边打工一边自学考试中文专业,拿到毕业证后又考了驾照,学了电脑,我坚信自己不别人差,只是还未到时候。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机缘巧合下,老乡带我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我是他的助理,他是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通过我的努力,两年之后自己也做到了经理的位置。又过了几年,我贷款买了房,把老婆孩子都接了过来,总算是有了自己的家,最令人欣慰的是儿子不再做留守儿童,我们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了。
时光一溜烟地来到年,转眼已过不惑,儿子通过他的努力也上了比较理想的大学,谁知道临近年底一场疫情突然来袭让人措手不及,受其影响自己目前赋闲在家,但我相信这些都是暂时的,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
这就是我的人生,一位普通退伍军人的过去,生活还得继续,明天的太阳仍会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