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中的胃肠道是最能表现情绪变化的一组靶器官。
年,Cannon研究了自主神经所控制的器官功能与不良情绪的关系,并认为胃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提出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可使消化功能受抑制。大量的研究表明胃肠功能和结构形态的完整与个体的精神状态、情绪因素密切相关。
消化系统的调节中枢在大脑及皮质下。由于精神因素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故任何心理因素及情绪变化都可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活动。消化系统中的胃肠器官有着丰富的自主神经纤维分布,心理因素与生理反应之间通过自主神经、激素、神经递质等中介物质沟通和调节。不良的心理应激因素、行为习惯及环境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如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异常紧张,可引起胃肠道运动功能和分泌功能亢进、产生恶心、呕吐、腹痛、腹胀、便秘和腹泻等症状;而交感神经的功能紊乱,可引起消化道血管功能异常、诱发溃疡和消化道出血等。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道与胃液接触部位发生的慢性溃疡,主要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是消化系统疾病中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的代表性疾病。
溃疡病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高。有学者根据病理解剖和X线检查,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某一时期患溃疡病的人数,男性为20%,女性为10%。因症状轻重不同,有的病人症状较轻,只表现为反酸、烧心、嗳气,并没有痛疼症状,所以相当数量的人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医院就诊,难以作出溃疡病的诊断;有的病人从无胃肠道症状及上腹疼痛史,却突然发生穿孔和出血,才发现患有溃疡病。实际上许多轻型的急性溃疡大多可以自然痊愈。而经常在门诊就诊的溃疡病病人多数是症状较重和病情顽固的慢性病例。
临床统计资料表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多于胃溃疡,前者美国为75%,,中国为70%。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在发病年龄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前者常在20--30岁发病,偏向于年轻病人,而后者发病晚10年左右,偏向于中年以上的病人。
1.发病原因: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是多因素的,多年来对该病的临床、病理及生理等多方面的研究,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烟、酒、茶等刺激性因素;
饮食不规律,生活节奏紊乱;
某些药物的不良作用;
生物遗传因素;
其它系统的躯体疾病诱发等。
近年来,该病与心理社会应激因素的关系逐渐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并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现着重介绍溃疡病与精神因素的关系。
(1)心理社会应激因素:
早在千年之前,祖国医学就注意到心理社会因素对胃部疾病的影响,有相应的论述,《医学正传》中有“胃脘当心而痛……由痰涎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所致”的记载。中医所提的胃脘痛,显然包括溃疡病在内。
百年以前,人们就发现紧张的环境刺激会影响胃的功能。20世纪20年代,美国Cannon研究认为,动物的胃液分泌会因受到惊吓而被抑制。随后在他的研究中,分析了不同的情绪状态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并且认为舒适的环境和悦目的色彩可使人的情绪愉快,增进食欲;而抑郁、焦虑、愤怒的情绪可使消化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影响食欲。Wolff对胃造瘘且伴有胃粘膜疝的病人进行观察,发现愉快积极的情绪时粘膜充血、腺体分泌增加、胃蠕动增强;而悲伤、自责及沮丧时粘膜苍白,分泌物减少;焦虑时胃部充血、腺体分泌增加、运动增强;如出现愤怒、怨恨、敌对等剧烈的攻击性情绪时,则出现胃粘膜高度充血、腺体大量分泌、胃肠剧烈蠕动。
人们运用各种方法来观察具有特殊意义的刺激引起的情绪对胃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当与病人进行紧张的谈话或在焦虑、痛苦、愤怒、羞辱和罪恶感时,都可能由于这些情绪增强了迷走神经冲动的发放,而使液体分泌量和酸性增加,使胃壁运动发生不同的变化。大量的临床观察及研究证明,紧张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可导致溃疡病的发生。在二战期间,在德国和日本集中营里出来的幸存者,其胃肠功能紊乱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增高;欧洲城市居民因频繁空袭而情绪极度紧张,*人则处于更为激烈的战争环境中,这两部分人的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也显著上升,而在一次次严重的空袭之后,因消化性溃疡出血住院的人数立即增加。
为证实紧张性心理应激因素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有学者进行动物实验表明紧张性心理应激因素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的确相关。研究者将小鼠随机分为多组,每一组都由3只年龄、体重和健康状况相同的鼠组成;每一组内的3只鼠,尾巴上都安装一个电极,其中2只接受到同等强度的电击,而另1只不接受电击;那2只要接受电击的鼠,其中1只在每次电击发生之前10秒钟,先听到“吱”的一声信号示警,而另1只接受电击的鼠,每次电击也会听到“吱”的一声,只是发声没有规律,也许在电击前、电击时或电击之后;也就是说,2只接受电击的鼠,虽然接受同等电量的电击,但1只预先10秒钟知道,而另1只则不知道;电击可使鼠发生疼痛感,使鼠处于不同程度的紧张状态之中。结果表明,没有受到电击的鼠未产生消化性溃疡,而不时受到电击的鼠,都发生了消化性溃疡,只是预先10秒钟知道要发生电击的鼠,因有心理准备,发生消化性溃疡的程度较轻。这充分说明心理应激因素与消化溃疡的关系密切。
有学者认为,与溃疡病密切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有:
家庭环境因素:父母离异,家庭成员关系紧张,亲子关系恶劣,家庭经济紧张,配偶或其它家庭成员丧亡;
工作及学习因素:工作及学习负担过重,持久的思想压力,工作及学习环境不良,升学竞争,功课负担过重,考试成绩不佳,人际关系不良等;
社会环境因素,如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争动乱,城市人口剧增,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
以上事件均可形成严重或持久的心理应激,从而促进溃疡病的发生。如在战乱时期溃疡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这显然与战争带来的紧张、恐惧、痛苦、悲伤及严重的精神创伤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另外,因消化系统对情绪反应极为敏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不良因素,如人际关系不协调,各种挫折和失败,某种愿望未达到满足均可引起愤怒、抑郁、焦虑、沮丧等不良的情绪反应,在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可促使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研究认为,机体溃疡的攻击因子是胃酸和胃蛋白酶,防御因子是粘膜和粘液保护层,而心理应激是一种强烈的攻击因子,能使防御因子作用削弱,从而易发生溃疡病。
临床大量的研究资料均证实,心理社会应激因素是溃疡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持续、强烈的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等,可通过大脑皮层作用于下丘脑,改变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影响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促使胃酸持续升高而发生消化性溃疡;同时,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也可通过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多和抑制胃粘膜分泌粘液保护层,同时可以增强胃对迷走神经冲动和胃泌素等刺激的反应,这样就导致了溃疡病的形成。
关于心理社会因素与溃疡病发生的关系,见下图
(2)个性心理特征:有关溃疡病患者的个性特征,早在本世纪30年代,登巴研究认为:消化性溃疡病人往往具有压抑的个性。此后,不少学者的研究证实溃疡病人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明显较高。大量的临床心理测验资料显示,溃疡病人一般不善交往,古板、被动、顺从、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进取性和竞争意识。据上述资料,一般认为溃疡病患者具有以下个性特征:敏感,不善交往,过分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有以下特点:
慢性过程。一般少则几年,多则十余年或更长;病程呈周期性发作。发作期与缓解期相互交替,发作常有季节性,多发生于秋冬或冬春之交,女性患者在妊娠期常缓解。另外,精神紧张、情绪波动、饮食失调和服用某些药物等也是诱发因素;节律性上腹部疼痛,其机制可能是胃酸作用于溃疡壁和基底暴露的神经末梢而引起疼痛。
该症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疼痛的部位通常局限于脐与剑突之间,患者多能明确指出疼痛的区域;疼痛的性质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疼痛时进食、休息或服用抗酸药物可暂时缓解;疼痛出现的时间,胃溃疡通常发生在进食后0.5--1小时,可持续1--2小时,至下次餐前已消失,午夜痛少见。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发生于进食后2--3小时,约早上9--10时及下午3--4时发生疼痛,至进食后缓解。消化性溃疡在剧烈疼痛及伴有幽门痉挛时可出现恶心呕吐。
3.心理行为指导
消化性溃疡的传统治疗方法有:
(1)饮食疗法。原则上应强调进食的规律性,避免生、冷、粗糙、过热及刺激性大的饮食,如辛辣、浓茶、咖啡、香料调味品等;
(2)药物治疗。包括制酸剂及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普鲁苯辛、安胃和胃欢等;H2受体拮抗剂,如甲氰咪呱和法莫替丁等;丙谷胺及前列腺素合成剂;胃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生胃酮;抗菌治疗,由于幽门螺旋杆菌可能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关,所以可配合使用抗生素如呋喃唑酮等。
由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在采用以上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特别强调采用心理行为指导与躯体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3)一般心理治疗:详细了解消化性溃疡发生的原因和经过,将该病的相关知识交给患者,解除其顾虑及紧张的情绪状态,使其对所患疾病有正确的认知,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4)培养规律的生活节奏,调整生物节律: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生活指导和环境调整,培养规律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行为模式,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解除心理负担,重视劳逸结合、动静结合及正确的摄食方法,戒除不良嗜好,逐渐培养稳定而规律的生活节奏,不断增强体质,最后达到治疗溃疡病的目的。
(5)理智情绪疗法:该疗法是认知疗法中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由Ellis在美国创立的。其理论基础是ABC理论,操作理论是DEF法。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并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直接引起,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评价和体验、即认知和信念引起。也就是说,诱发事件本身对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只是诱因,患者不良的认知才是根源所在。
具体操作方法,通过争论,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有效的人生哲学,逐渐形成理性的信念,建立新的情感。该疗法的治疗目的,就是用理智的说服、教育,帮助患者矫正不合理、不现实的非理性信念和想法,而代之以理智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就可减少或解除不良情绪的后果。
消化性溃疡患者多存在着焦虑、紧张、恐惧、沮丧等不良的情绪,大量临床资料研究表明,负性情绪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针对患者的不良情绪,如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烦躁、压抑等情绪反应,可采用理智情绪疗法进行治疗,以改变患者的消极认知,达到调整情绪、控制焦虑、缓解溃疡严重程度的目的。具体治疗程序如下:
确定哪些想法是引起负性情绪的原因,即确定非理性信念。如“如果交际失败那太可怕了”、“那些人为什么用这种眼神看着我,我是不是看上去很笨”“如果我演讲失败,那将意味着什么,真是难以想象”鼓励患者与那些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以理性信念代替非理性信念。如“一次交际失败并不可怕,关键应总结经验教训,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下一次的挑战”“树立自信、自强、自主的信念,不过分